首頁 | 焦點評論 |
文章標題 | 【國會教室-基礎篇】第四十一講:會議杯葛 |
發表日期 | 2016-04-25 |
作者 | 口袋國會編輯群 |
雖然說杯葛議事進行是一件不被社會大眾所讚許的事情,但是實際的議會運作上,朝野政黨本來就會因為對法案看法的差異,而對議案的進行,採取某種程度的杯葛或拖延戰術。最常見的莫過於將法案交付朝野協商,再持續以不召開協商會議或是不簽署協商結論而讓該法案胎死腹中、無疾而終。這些手段雖然不見得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但卻也實際出現在議事運作之中,實有必要替各位說明。 交付協商。將法案交付協商是最常見的會議杯葛方式,但也是最溫和的杯葛程序。在委員會可能僅需要一名委員主張,在院會僅需要一個黨團提議,即可能將即將進入下一個立法程序的法案暫時中止審議。尤其在過去立法院缺乏定期表決的習慣,造成即便已逾一個月協商期卻未有結論的法案,依舊可以持續等待協商、拖慢議事進行。但交付協商並非沒有反制之道,如果院會定期處理,交付協商也僅能拖慢議事,而無法阻止法案通過。 公聽會或是調查委員會。或許讀者會很疑惑,為何公聽會或是調查委員會也是會議杯葛的方式之一。廣義來說,只要拖延法案往下一階段進行,都算是一種會議杯葛。因此,公聽會或是調查委員會的舉行,亦可算是會議杯葛的另一種形式之一,只是這種方式比較文明、文雅,易被國人所接受。國人最有印象的莫過於第八屆的服貿公聽會,一連舉辦數場,甚至召委故意不舉辦最後一場公聽會,以阻礙委員會續審相關法案。實務面來看,舉辦公聽會其實是兩面刃。就執政黨而言,過少場次的公聽會恐引發社會更大的關注,更不利法案通過。就在野黨而言,過多場次的公聽會,最後社會上關注的聲音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反而有利執政黨偷渡法案。因此,安排幾場公聽會或是籌組調查委員會,都是需要經過縝密的政治計算。否則,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散會動議。散會動議也是一個可以拖延議事進行的方式之一,但它通常伴隨清點會議人數一起使用。由於立法院開會時間,時常有委員僅簽到而未在議場內開會(包含委員會),因此,要求主席清點人數,一方面可以拖延會議召開的時間,另一方面亦可利用清點人數,讓會議召開時的人數不足法定開會人數,進而要求主席進行散會宣告。或是在確定一方人數優於另一方時,冷不防地提出散會動議,經由表決方式,要求散會。但由於各黨團都設有黨團助理監看會議運行。因此,除非黨團助理疏忽或是黨籍立委刻意跟黨唱反調,否則真正會被偷襲成功的機率已大不如前。 變更議程。變更議程的程序近似散會動議,但變更議程通常可以介入外力,例如媒體輿論壓力來達成變更議程的政治目的。通常主席或是在野黨要求變更議程,都是針對當下最受民眾關注的議題為之。換句話說,當有十幾台攝影機對著委員攝影時,要勇敢堅持不變更議程,反而要承受更大的政治壓力。因此,重大爭議事件出現時,在朝、在野政黨都會利用變更議程,來行遂部分政治目的。 程序發言或是會議詢問。程序發言或是會議詢問的功用,類似於冗長發言,利用人海發言戰術,拖延會議的進行,委員亦可隨時利用會議詢問的方式,干擾議事的正常進行。當然,使用程序發言或是會議詢問時,會議主席仍有制止或不受理的權力。因此,爭議雙方若有操作不當,很容易引爆會議紛擾而演變成造成霸佔主席台或是全面杯葛會議進行的暴力衝突。 表決。表決也是一種會議杯葛的方式之一。唱名表決、重付表決,甚至發動表決,都可以讓對方妥協。例如,筆者曾提過一個於經濟委員會的故事,就是利用唱名表決成功擋下了一個提案。由於立法院很習慣使用共識決來共同承擔責任,以抒解個別委員對於爭議性法案的壓力。因此,筆者就曾見召委堅持使用唱名表決,並要求議事人員全程紀錄,迫使不同意見的委員噤聲,扭轉不利的結果。此外,院會當中,若將法案逐條、逐項表決,並再次重付表決,亦可拖延議事進行,以逼迫對手妥協。試想,一次表決二至三百個議案,一次表決七分鐘,重付表決再七分鐘,立法院將耗多少時間在這些無謂的表決上? 佔領主席台。佔領主席台其實是一件遊走議事規範尺度的行為。雖然立院法編制有國會警察隊,但會議主席是否有權動用國會警察,亦或是不願動用國會警察,針對佔領主席台的立法委員予以驅離,因我國歷史上仍所未見,故不得而知。但針對一般民眾干擾會議進行,動用國會警察的例子,則時有多聞。由於佔領主席台是一件極具爭議性的行為。因此,佔領主席台的一方往往會於事前,形塑一種非佔領主席台不可的社會輿論,以便取得佔領主席台的正當性。過往由於院長不曾動用警察勸離佔領主席台之委員,故自然演變成男委員架開男委員,女委員架開女委員的約定俗成慣例。 前述一些過去曾發生的會議杯葛方式,但並非全部都沒有相對應的方式。過去王院長不做,也不代表新的蘇院長不能做。因此,會議杯葛會越來越激烈,還是逐步消失,的確值得我們對新人、新政多加觀察。
|
留言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