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點評論


文章標題 【國會教室-基礎篇】第四十五講:行政權空窗期
發表日期 2016-05-20
作者 口袋國會編輯群

張善政院長於今年五月十二日正式總辭。為了國家能正常運作,雖然張內閣已經總辭,但行政機關例行性的庶務工作依舊會持續進行,不會因為行政院院長總辭而停頓。然而,立法院於五月十二日至五月十九日的會議,就出現法律正當性的疑義。

    首先,行政團隊已經總辭,繼任的行政首長尚未就任。而此時來立法院備詢的官員,已從政務官改為常務官。然而,主導政策方向的係為政務官之職責,委由常任文官備詢,不但無法替政策辯護,其亦不該替政策辯護。依法常務官為中立文官,不會因政黨輪替而改變。故其作為,應為奉政務官命而為,當部會已無政務官時,常任文官應僅能處理例行性事務,而不該有所積極作為。

    其次,政權空窗期,常務官僅能看守,無法替新政府代答施政理念,更何況來立法院審議法案、預算,其缺乏審議的正當性。難道,新政府上任後,立即針對前任行政院院長總辭後,立法院所通過的議案、預算進行覆議嗎?這樣不但會造成政治紛擾,更可能出現憲政危機。

     第三,在制度設計上,應儘量避免即將卸任者替繼任者穿小鞋或放水的可能。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政權轉換年,預算上的審議,最常引人詬病。由於立法委員的職權僅能刪減預算,而不能增列預算。在政權轉換年時,倘若現任者已經預期無法繼續執政,很可能出現預算少編、漏編的情況。相反的,挑戰者預期自己即將當選,預算監督上,放水更是如同家常便飯。

    因此,行政院院長總辭後,立法院應該立即停會或是取消會議,改以地方考察取代,以避免出現憲政問題。然而,因為許多國會監督團體或媒體並不清楚繼續開會可能衍生的憲政問題,而立法委員又多擔心背上怠忽職守、偷懶的罵名,故依舊於行政院總辭後,持續召開委員會,繼續審查法案、預算,而忽略會議正當性的問題。

    或許很多人問,如果停會或是取消院會、委員會,那立法委員豈不是沒有事做?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第一,委員會可以舉辦考察、現勘,讓委員們可以清楚知道地方上的實際所需,以便告知新的執政團隊。第二,委員們亦可以回鄉處理選民服務的事情,花更多的時間聽聽選區的聲音與意見。第三,政權交接期間,通常外國使節亦會來我國觀禮,立法委員們亦可利用此機會與外國使節交流、增廣國際見聞,以提升我國國會議員的國際觀。

    以筆者從憲法原理以及法律正當性的角度來看,政權空窗期立法院不宜針對政策性問題進行處理或是審議,即便常務次長不因總辭而卸任,但其身份已無代表性,亦不應該赴立法院備詢。站在憲法的高度上,立法院不應該媚俗的為開會而開會,而應建立開會、質詢的正當性,當來院備詢的官員已不具法律的正當性時,立法院就應該立即停會或改以其他的方式執行其法定任務。

 

上一篇相關文章:【國會教室】第四十四講:議事幕僚

下一篇延伸閱讀:【國會教室】第四十六講:國會外交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