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評論 |
文章標題 | 【國會教室-進階篇】第五十六講:院長風格 |
發表日期 | 2017-01-15 |
作者 | 口袋國會編輯群 |
經過了兩個會期,將近一年的任期,藍、綠兩黨立法委員也逐漸開始熟悉新的角色。立法院也在新的院長領導下,有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風貌。過去的立法院老是讓民眾認為政治就是密室交易。因此,新的立法院立即全程開放朝野協商,希望一改過去民眾對立法院的印象。但全程開放朝野協商,最後也在協商第二次臨時會討論議案中,未竟全功。以至於全程公開的朝野協商過程,流於只宣讀結論,而各黨團如何協商、如何進行論述辯論都沒有呈現在國人面前。蘇嘉全院長為此還特別解釋,希望化解國人對立法院又回到密室協商的印象。 綜觀兩個會期,王院長與蘇院長的確存在著許多個人風格上的差異,以致整個立法院的議事運作也變得與過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簡要比較兩個院長下,立法院的變化。第一,小黨利用協商制度換取問政空間的時代已過,每一次的協商都變成一次性賽局。優點是立法委員需要更強的問政論述,過去利用朝野協商來達成共同承擔的目的已成過去。缺點是,因為每次的協商都成為一次性的賽局,輸家無法從未來的協商中獲得補償,以至於立法院的對抗、衝突日劇。 第二,由於新院長恪守協商期過後立即表決處理爭議法案,導致委員會審查更流於形式,法案於委員會過水成為多數黨黨鞭首要任務。過去朝野政黨攻防的焦點在委員會,主因在於法案出委員會後,很可能在朝野協商階段,因為院長的折衝或是冷處理,以至於在野黨沒有立場表達的機會,執政黨亦沒有十足通過議案的把握。但新的院長會定期處理協商無結論法案,使得執政黨更能精確計算出法案可能三讀的日期,以便進行必要性的政治調整。因此,雖然說朝野協商有效率、更透明化,但帶來的影響是委員會重要性自然大為降低,淪為在野黨盡情表演的場域。而執政黨為求法案能儘速出委員會,也不需要耗費心力與在野黨在委員會進行政策辯論,亦不會積極協商,只要協商期滿就立即表決,以至於委員會審查更流於形式,法案幾乎是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與多數黨黨鞭說的就算。 第三、法案表決增多、衝突也隨著增多。過去王院長時代,除了議事順序的表決外,朝野甚少有針對法案實質內容進行表決。然而蘇院長時代,由於協商流於形式,一經協商期滿,執政黨就會立即發動表決,而在野黨僅能發動無意義的表決加以反制,使得朝野歧見加深,兩大主要政黨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更為降低。 雖說議長中立化一直是國內各政黨的政治主張。但實際上,寄望多數黨欣然接受議長中立化卻是有著政治邏輯的矛盾。過去王院長時代,批評王院長最力的就是國民黨。現在蘇院長時代,蘇院長只是在臨時會要求執政黨退回未經委員會審議的法案,執政黨內部就有不同的聲音。顯見,現階段要任何政黨落實議長中立化,仍有許多政治邏輯的矛盾需要釐清。此外,蘇院長堅持的朝野協商透明化,未來任期中也將受到更嚴厲的挑戰。透過議事轉播即可發現,一月四日的朝野協商,院長與主要政黨的黨鞭,顯然早已異地協商,回到鏡頭前各黨團代表僅是按表操課的宣讀協商結論而已。主要在於蘇院長也深知,當朝野協商機制不存在兩黨互信時,表決大戰或是協商大戰勢所難免。而不論表決大戰或是協商大戰,就個人層次而言,院長都將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未來朝野協商是否仍真正實質公開透明,將成為下階段觀察國會議長的首要任務。在野黨也應試著提出修法,在定期表決中訂定例外機制,例如三黨團要求或是三分之一以上立委提出,得增加協商時間與次數。否則,任何爭議法案,多數黨只要抱持死豬不怕滾水燙的心態拖過一個月,迴避政策辯論與全民監督即可三讀,也未必是全民之福。
|
留言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