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評論 |
文章標題 | 【國會教室-基礎篇】第十六講:國是論壇 |
發表日期 | 2014-10-27 |
作者 | 口袋國會編輯群 |
國是論壇制度源自於民國83年第二屆立法院。當時許多立法委員利用確認議事錄,進行程序發言、杯葛會議進行,於是在李泉源、許添財、謝長廷等立委的呼籲下,正式設立將國是論壇制度,並於該年9月23日第一次施行。 最初,國是論壇並沒有限制委員發言的範圍,它可以緊扣時事、反映民意,亦可對政府部門的作為提出建議或批評,甚至公開點名責難與立法院職權或監督無關的人、事、物。它不同於臨時提案須要委員連署,亦不須像質詢般,須有確切內容、言之有物。也正因為國是論壇內容五花八門,相對於臨時提案,國是論壇更俱有臨時性、機動性與新聞性,故許多委員於國是論壇舉行的期間,經常是比開院會或委員會更早簽到,更積極準備。而國人對於國是論壇的印象,則是立委為求媒體捕捉,無所不用其極準備道具,於國是論壇危言聳聽或是表演做秀。 時至今日,立法委員尋求媒體曝光的管道趨多,立法院開會過程也幾乎全程公開,委員召開記者會也趨於頻繁,自然對於國是論壇的需求也就相對降低,甚至一度有廢除國是論壇的聲浪。主要在於國是論壇內容五花八門,立法委員們自我約束程度不一。立委從一開始於國是論壇為了爭取媒體曝光,表現雖可能宛如跳樑小丑,但仍未改反映民意的初衷,演變至後來發言日益偏離常軌,甚至公然辱罵官員、其他立場不同的立法委員等,造成國會形象日益低落。 由於立法委員名為民意代表,然而其相關工作內容,如審議法案、質詢官員等,時常無法立即反映民意,故國是論壇制度的設立,無疑是給予立法委員即時反映民意的舞台,也因為這個制度造就不少媒體明星立法委員。 倘若我們深究國是論壇與質詢、臨時提案、法律提案的差異,國是論壇仍有下例幾個優點:一、即時反映民意。由於法律提案、臨時提案等都需要委員連署,故相關內容最少都是一天以前的事件。而國是論壇的內容不須連署,甚至有的口才便給的委員,可以立即改變國是論壇發言主題,以貼近最新、最即時的新聞脈動,給予政府最即時的建議。二、法律提案須經過一定程度的修法研究以及程序委員會的初審,一讀後又必須送至相關委員會,請求召委安排議程、列入討論,但並非每一個立法委員都有完備的法案研究能力。因此,國是論壇的功能便猶如立法倡議,讓其他行政部門或立法研究能力較好的委員,得以關注相關議題。三、相關部會官員至立法院報告、備詢,並非臨時可以改變,有時召委為了護航行政官員,甚至遲遲不安排相關部會首長到立法院報告、備詢。此時,國是論壇又變成立委隔空質詢官員的場域。 實際上,國是論壇制度,扣除委員作秀功能外,仍可發揮其一定的功效,並非全然負面。然而,這樣的關鍵因素,仍然端看立法委員本身的素質與其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倘若,行政部門可以經由國是論壇,聽見更多即時民意,並作為政策制定時的參考,則即便國是論壇淪為立法委員做秀的場域,仍有其被保留的價值存在。
|
留言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