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評論 |
文章標題 | 【政策評論】關廠,一個時代的集體哀歌(3/3) —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失落解套 |
發表日期 | 2013-02-19 |
作者 | 盧其宏 |
從「工業時代」的第30年走到現在,已經是第17個年頭了。這17年間實質薪資停滯甚至下滑、失業人口劇增、非典型雇用激增、產業難以升級,但是製造業資本的報酬與獲利從1996年的6,746億元成長到2010年的1兆8,085億元,增加了2.68倍。資本的獲利已經和產業發展、創造就業、薪資成長脫鉤。在廠商謀求短利、降低勞動條件,甚至以剝削勞工來賺取利潤之時,「經濟發展」已經徹徹底底失去了原有意涵。1996年,關廠工人就為這樣的未來開了第一槍警示,但是卻被忽略了。17年後的現在,關廠工人在鐵軌上又開了一槍,引起輿論共鳴,但這已經不是警示,而是參雜了在這個「後工業時代」勞動階層對生活失望、對未來絕望的集體哀鳴。如果,關廠工人的問題至今都無法獲得制度性的解決,無法讓集體社會意識到勞動者的弱勢階級位置,勢將無法扭轉未來的集體失落。 而真正可以為關廠工人與其象徵問題解套的不是政府統治與卸責的「話術」,而是務實的三個方向:以「代位求償」保障退休金與資遣費、發揮「就業安定」精神,免除過去關廠工人貸款債務、將各項勞僱契約所生之債權列為「最優先債權」。 1. 「代位求償」: 由於勞退新制於2005年施行,目前仍計有167萬人適用勞退舊制(退休金無個人帳戶),如日前華隆與榮電公司惡性倒閉,積欠員工大 批退休金與資遣費,顯示資方惡性倒閉的問題不僅出現在過去的關廠工人身上,同樣地也會出現在現在的受雇者身上;此外,即便採勞退新制之勞工,雖然退休金為個人帳戶制,但資方在關廠時仍有可能積欠其資遣費。而目前依勞基法28條設立的「工資墊償基金」僅協助勞工「代位求償」資方所積欠的未滿6個月薪資。若要完全避免勞工未來領不到勞退舊制退休金與新舊制之資遣費的問題,政府應著手修改勞基法28條,將「代位求償」的範圍納入退休金與資遣費,制度性地「合法」保障勞工權益。 2. 「免除債務」: 如前文所述,政府針對「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可承認為「代位求償」,或由法律解釋為「補助贈與」、「公法契約」;即便解釋為「私法契約」,也可在保障勞工權益的正當性下,直接免除關廠工人之「債務」。這些都是「法律根據」,但是問題是政府並不想用法律來保障人民權益。 此外,這筆「貸款」的基金是來自「就業安定基金」,就業安定基金來自於雇主聘雇外勞時課徵的「就業安定費」,作為保障就業市場安全之用。類似性質的基金如「保險安定基金」,是由產險與壽險業者就其保費收入提撥一定比例作為基金,其宗旨在保障要保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之基本權益,並維護金融之安定。2012年國華人壽掏空案,除「保險安定基金」支付了180億元,政府還從營業稅特別準備金支出了130億元,再向外融資560億元,政府總共負擔了880多億元來維護「金融安定」,其後國華人壽也無須償還;相較之下,「就業安定基金」只出了4億多給付給關廠工人,卻要求工人連本帶利償還,反映的是台灣的「就業安全」不僅未得充分保障,甚至把維護就業安定之職責推回到勞工身上。 3. 「優先債權」: 關廠工人求償無門的原因除了資方惡性倒閉、脫產遠走他方之外,再來就是因為金融機構持有之「抵押債權」優先於「一般債權」,而依勞基法28條,勞工所擁有的「最優先清償之權」僅限於資方積欠未滿6個月之薪資,並未包含退休金與資遣費,故關廠後資方的資產將優先分給金融機構,導致勞工難以取得被積欠之退休金與資遣費。反向講,若勞工能擁有優先於「抵押債權」之「最優先債權」,則可透過處分資方所留下之廠房設備清償各項欠款。這個概念在國內就有先例,國內的「海商法」早將優先債權設為「(海事人員)本於僱傭契約所生之債權」,不限於特定期限之勞動報酬。故在法理上,勞工於僱傭契約所生之各種債權列為「最優先債權」並無不可。 然而,面對優先債權的倡議,金管會等政府部會認為若將優先債權擴大到各樣僱傭契約之債權,將危及金融秩序。但事實上,這種說法反而降低了整體經濟的穩定性與發展性。在「抵押債權」優先於勞工的一般債權之下,金融機構只就抵押品之價值來衡量風險,只要抵押品價值足夠,即便資方未來可能掏空、惡性倒閉,金融機構仍願意貸款。這種方式雖可確保金融市場的安定,卻也使大眾資本(金融機構的資金源於一般大眾)失去監督資方在勞雇行為上的誘因。若勞工債權具有最優先性,則金融機構將衡量資方在勞雇市場的狀態作為風險評估之一,此可讓優良廠商獲得低利之資金奧援,而惡質廠商則須負擔高利或甚至難以借貸,促使資本市場更有「效率」地貸款,同時也促使廠商提升勞工的保障,使產業「向上發展」。
*作者為經濟研究員,本文乃作者個人觀點,與口袋國會立場無涉。 [政策評論] 關廠,一個時代的集體哀歌(2/3) —工業化時代火車頭︰製造業工人的興起與墜跌
|
留言板 |
---|